汇率改革(2015年8月11日汇率改革)

2015年8月11人民币汇改的主要内容

1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内容是: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但参考一篮子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一,从经济因素角度看,国际收支、物价水平、利率差异、经济增长水平、财政状况以及外汇储备水平等,成了影响汇率的重要因素。国际收支的影响。从常理来看,如果一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该国汇率会呈上升的态势;反之,则汇率呈下降态势。我国已连续11年为贸易顺差,2005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为672.63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为382.97亿美元,如此大额的顺差导致我国外汇储备也持续大量增长,到2005年9月,外汇储备余额已达7690.04亿美元。

二,巨额顺差产生了对人民币的强烈需求,从而使人民币汇率具有向上的动力。预计2006年,我国顺差增幅有所降低,国外对我国的反倾销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但从总体来看,顺差还会继续存在,从而对人民币汇率升值有相当的支撑。物价水平的影响。一国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对出口是不利的,易使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出现逆差,从而对汇率造成一定的压力。

三,我国近几年整体物价水平波动不大,在2003年和2004年经济增长最快的两年里,CPI增长率仅分别为1.2%和3.9%。2005年以来,CPI整体波幅也在2%范围内。如果今后粮价、石油等主要产品能保持价格平稳,那么2006年整体物价水平应是平稳或温和波动的,物价变化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不会太大。

四,利率状况的影响。如果一国利率水平相对高于他国,国外资金就会流入,从而推高本币;反之,如果一国利率水平相对低于他国,就会拉低本币。由于我国参考的一篮子货币中美元是主要的币种,权重也大,因此中美利率差额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比较大。近5年,美元利率稳中有所上升,以美国一年期国库券的收益率和我国一年期储蓄存款的利率水平比较来看,2005年美国一年期国库券的收益率为77%,而人民币利率基本稳定为2.25%,两国利差为0.52%。从这个角度来看,利率不是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最主要因素。国外资本进入我国,更看中的是我国的发展前景和潜在的市场。

五,如果2006年美国再持续提高利率,利差会削弱人民币升值的幅度。经济增长、财政收入的影响。2003年和2004年我国已持续保持GDP增长幅度为9.5%,2005年9月我国GDP值已达到106275亿元,经济增长率可以保持前两年的水平。我国经济的这种增长应属于适度增长的范围内。如果2006年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国内不出现大范围的严重自然灾害和其他重大问题,GDP依旧能保持9%以上的增长率。

六,适度稳定的经济增长会推动2006年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而到2005年11月28941.9亿元的财政收入,为人民币汇率的升值提供了有效保障。

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历史及背景

变革历程:

1979年至1984年:人民币经历了从单一汇率到双重汇率再到单一汇率的变迁。

1985年至1993年:人民币对外币官方牌价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向双汇率回归。

1994年: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建立银行之间的外汇交易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

2005年:中国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影响汇率制度的重要事件:

人民币汇率1994年以前一直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并公布。

1994年1月1日人民币汇率并轨以后,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中国银行,德意志银行等七家银行根据前一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价格,公布人民币对美元等主要货币的汇率,各银行以此为依据,在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浮动幅度内自行挂牌。

2015年:在制定当日人民币中间价时,首先参考上日“收盘汇率”,即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人民币兑美元收盘汇率(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的供需状况。

同时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即在一篮子货币兑美元汇率有所变化情况下为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基本稳定所要求的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的调整幅度。各家做市商可以根据对不同篮子的权重选择不同从而报出不同中间价。

形成背景:

1994年以前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币汇率由国家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需要,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汇率体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单一固定汇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以“一篮子货币”计算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73~1980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为鼓励外贸企业出口的积极性,我国的汇率体制从单一汇率制转为双重汇率制。

经历了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1984年)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年)两个汇率双轨制时期。其中,以外汇留成制为基础的外汇调剂市场的发展,对促进企业出口创汇、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收支平衡和中央银行调节货币流通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人民币双轨制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一方面多种汇率的并存,造成了外汇市场秩序混乱,助长了投机;另一方面,长期外汇黑市的存在不利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人民币的信誉。外汇体制改革的迫切性日益突出。

1994~2005年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 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改革外汇体制,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

1993年1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具体包括,实现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价格并轨;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取消外汇留成,实行结售汇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外汇交易市场等。

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1997年以前,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海内外对人民币的信心不断增强。但此后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防止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轮番贬值使危机深化,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

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减弱,近几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外汇管制进一步放宽,外汇市场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创造了条件。

党中央、国务院于2005年7月21日出台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改革的内容是,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两个多月来,人民币汇率制度有序过渡,平稳运行。

扩展资料: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有利于缩小国际收支差距,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维护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一些层面方面看,这一汇率制度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比如人民币汇率因素贸易巨额顺差关系太过密切。

“外需”变身为“内需”将推动国内资产泡沫迅速形成,还有一旦人民币汇率出现拐点,升值预期的消失将导致投机人民币升值的外资大量出逃等,这些问题都需逐步加以完善。

从长远来看人民币汇率应适用浮动汇率安排,而近中期内应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是我国人民币改革的方向所在,也是中心所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人民币汇率制度

200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改革主要内容: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即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对美元当日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此次改革的意义?

此次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有利于缓解对外贸易不平衡、扩大内需以及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有利于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效果,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因此,此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朝着增加汇率弹性的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尽管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在短期内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一定影响,但此次的汇率改革人民币小幅升值,总体影响利大于弊。根据2005年8月人民银行的有关调查,总体上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影响处于企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为增强企业和银行业对此次汇率改革的应对能力,平稳渡过改革调整期,人民银行要求银行和外汇管理部门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加强外汇管理,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引导企业积极推进结构调整步伐,转换经营机制,提高适应汇率浮动和应对汇率变动的能力。

为进一步宣传汇率改革的有关内容,提高相关各方对汇率风险的认识和管理水平,人民银行专门准备了“汇改百问百答”宣传资料在各大媒体上刊登,向全社会广泛介绍有关知识。有关专家指出,随着中国经济更多地融入全球经济,此次汇率改革的政策效果会进一步显现;随着企业和金融部门对汇率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中国经济才可能更好地抵御来自全球市场的风险。

简述1994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主要内容

1994年: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建立银行之间的外汇交易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

人民币汇率1994年以前一直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并公布,1994年1月1日人民币汇率并轨以后,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中国银行,德意志银行等七家银行根据前一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价格,公布人民币对美元等主要货币的汇率,各银行以此为依据。

扩展资料

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几年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序推进,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民币汇率改革

中国实施的汇率制度是怎样的?为什么汇率走势难以预测?

中国汇率制度指中国社会发展针对明确、保持、调节与管理费率的原则、方式、方式和机构等所做出的系统软件要求,中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照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规章制度。有别于浮动汇率,固定汇率,反而是外汇管制。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全是央行接受你一切的买卖贷币的请求,不管金额高低。

而中国是不允许个人随意兑换外币的。因此西方国家一直说中国的费率并没有市场化。推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照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规章制度。人民币的汇率不会再盯紧单一美金,反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依据市场供求关系来开展波动。这里的”一篮子货币”,指的是依照在我国对外开放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挑选数种关键贷币,授予相应的权重值,组成一个货币篮子。

与此同时,依据世界各国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照一篮子货币测算rmb多边合作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整,维护保养人民币的汇率在合理平衡水准里的基本上平稳。由于人民币的汇率体制改革关键在于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并非人民币的汇率水准在总数里的调整。这一调节力度目的是为了根据我国顺差程度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

从而考虑了国内公司开展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力。竹篮里的贷币组成,将充分考虑在我国对外贸易、债务、外商投资等外经外贸主题活动占很大比例的主要国家、地域以及贷币。参照一篮子说明外汇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的汇率,但参照一篮子货币并不等于盯紧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联做为另一重要环节,由此产生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这将有益于提升费率延展性,抑止单侧投机性,维护保养多边合作汇。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汇率改革(2015年8月11日汇率改革)》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本站shengshe.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汇率改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